![]() |
|||
西元 2025 年 08 月 12 日 第94-2期會訊 | |||
新知宅急便 | |||
標題:
Exercise Strategy for Reducing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in Community Residents With Obesity: A Sequential Multiple Assignment Randomized Trial探討減少社區肥胖居民內臟脂肪的最佳運動策略:序貫多重隨機試驗方法 出處: Chang, Y.-H., Lee, Y.-H., Wu, K. L. H., Hsu, W.-L., Hung, H., & Shun, S.-C. (2025). Exercise strategy for reducing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in community residents with obesity: A sequential multiple assignment randomized trial.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33(2), Article e385. https://doi.org/10.1097/jnr.0000000000000662 網址: https://journals.lww.com/jnr-twna/fulltext/2025/04000/exercise_strategy_for_reducing_visceral_adipose.9.aspx 作者: 張祐瑄 (第一作者):國立臺南護理專科學校/副教授 李芸湘:臺灣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 吳芎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生物醫學轉譯研究所/教授 徐瑋勵: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洪弘: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孫秀卿 (責任作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護理學院臨床護理研究所/教授 轉譯者:楊佩陵 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 副教授 證據等級:Level II (依據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 2011 Levels of Evidence) 實證類型/研究:兩階段序貫多重隨機試驗方法 (Sequential Multiple Assignment Randomized Trial, SMART) 問題重要性:內臟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是造成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與全因死亡風險之重要因素。儘管運動被認為是減少VAT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至今最佳的運動模式與策略尚未被確立。此外,考量過去研究多採單一介入設計,未能充分考量個體對運動反應之異質性。因此,本研究運用「序貫多重隨機試驗方法 (SMART)」,主要目的為評估個別化運動策略之成效,並探索不同運動模式在兩階段介入下對 VAT之影響,期能為臨床實務提供更精準且具適應性的運動處方依據 。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找出社區肥胖成年人減少內臟脂肪的最佳運動介入順序,具體目標包括: 1. 探討在第一階段(8週)中,中等強度持續訓練( 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MICT )或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 何者在減少VAT成效 效果更佳; 2. 分析對第一階段運動介入無反應之受試者,在第二階段中接受不同運動介入後的VAT減少成效; 3. 找出在16 週的 SMART設計中,哪種運動順序能達到最佳之VAT 減少成效。 P (Population):年齡介於40–64歲、體脂過高(男性 ≥25%、女性 ≥30%) 之社區肥胖居民。 I (Intervention / Exposure): 1. 第一階段(8週):隨機分派至MICT(30分鐘)或HIIT (20分鐘)每週三次。 2. 第二階段(8週):對第一階段無反應者(VAT 減少 <3%) 隨機再分派至兩種介入方案:(1) 在MICT 基礎上增加10分鐘阻力訓練 (MICT+RE),或 (2) 轉換為與第一階段不同的運動模式(HIIT或MICT) 。對第一階段有反應者 (VAT減少 ≥3%) 則繼續原運動模式 C (Comparison):比較不同運動模式或組合方式 (無傳統對照組,但各運動模式組別在不同階段間作為彼此的比較組) O (Outcome):VAT變化百分比(於第一階段結束時[第8週]和第二階段結束時[第16週])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兩階段SMART設計,共納入116位符合肥胖標準且無重大健康限制的社區居民,依序隨機分派至MICT組(n=58)或HIIT組(n=58)。所有受試者每週運動三次,包含兩次由教練現場指導與一次居家影片訓練。研究以身體組成分析儀(Accuniq BC300)測量VAT,並透過心率監測手錶(a Xiaomi Mi Band 3)與主觀運動感受量表(the 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監測其運動強度。資料分析則採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探討各組別與時間的交互作用,並依意圖治療原則(intention-to-treat approach)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第一階段中, MICT組在前8週內內VAT減少效果顯著優於HIIT組(β = -4.10, p = .029)。於第二階段中,對MICT無反應者若改為HIIT,其VAT減少效果明顯優於改為MICT+RE組(β = -7.36, p = .006);然而,對HIIT無反應者,不論改為MICT或MICT+RE,效果皆無顯著差異。整體而言,維持相同運動模式(即MICT➔MICT或HIIT➔HIIT)者,其VAT減少幅度優於中途更換運動模式者。 轉譯應用: 本研究發現,針對社區肥胖者,其運動處方應採取階段性調整策略:初期建議優先施以8週中等強度持續運動(MICT)課程;若個案偏好高強度間歇運動訓練(HIIT),則建議完整持續16週而不變更運動型態;未達預期成效者,應優先考慮轉換運動模式至HIIT,而非單純加上阻力訓練;為獲得最佳的VAT減少效果,鼓勵個案在16 週的運動計畫中盡可能維持相同的運動模式,避免中途頻繁更換,此推論可能與身體需要時間適應不同運動模式的生理機制有關。建議護理與健康專業人員在設計運動處方時,可採用SMART設計的原則,方能協助社區肥胖居民更有效地減少內臟脂肪而改善整體健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