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元 2025 年 08 月 12 日 第94-4期會訊 | |||
芳草集 | |||
學術洞察引領護理實踐,開創專業的璀璨新篇
專訪臺北榮民總醫院 護理部顧問 尹祚芊教授 撰稿者: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 學術深耕:從軍醫護理到公共衛生護理的轉向 尹祚芊顧問於民國54年(1965年)高中畢業後因嚮往周美玉將軍之護理生涯,選擇就讀國防醫學院護理系,進入學校後更進一步受到周美玉將軍的啟發與砥礪,立志投身軍醫護理,開啟為國家服務之使命。護理系畢業後,分派至陸軍815肺結核療養軍醫院任職,因於臨床服務期間見證結核病人未能遵從醫囑服藥導致病情反覆惡化,甚至產生抗藥性而需接受更長期且複雜的治療,深刻的實務觀察,啟發尹顧問意識到若無以預防為基礎,將徒增醫療資源的負擔與病人之苦,從而深植「預防重於治療」的信念。為精進與此領域相關知能,尹顧問後續考取國防醫學院社會醫學研究所(後改制為公共衛生研究所),正式投身公共衛生行政領域,在這個跨域學習的歷程中,培養能從更宏觀的視角探索健康照護體系,並將此經驗與體悟與日後的研究與教育工作結合,融會貫通於預防醫學之推展。研究所畢業後,返回母系擔任助教,並於任教初期即成為國防醫學院護理系第一位成功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的學者。此項突破,不僅為系所建立研究學術的典範,也開啟日後深耕學術研究的生涯。 跨域進修的里程碑:雙碩士與博士歷程所鍛鍊的學術實力 擁有國內公共衛生碩士學位之後,尹顧問仍有赴外進修的夢想,但礙於當時的政策規範限制,成為其前往海外深造的障礙,但在周主任「權力要自己爭取」的勉勵下,在國防醫學院蔡作雍院長的大力推薦下,最終爭取到國防部公費出國進修資格,得以實現赴美深造的志願。初抵美國才是挑戰的開始,顧問因進階公共衛生護理學分數不足,僅承認其部分於台灣取得公衛碩士學位的學分,因此顧問需重新花費一年半時間取得美國社區衛生護理碩士學位,再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唯尹顧問仍堅守初衷、不懼挑戰,最終於五年半內,取得社區衛生護理碩士學位及護理哲學博士學位。這段海外歷程,除了強化其跨領域專業能力,更充分展現其堅韌不拔、勇於突破困境的毅力,成為其日後學術與政策實踐的重要基石。 教育轉化與體制創新:建構永續護理人才發展的實踐之路 學成歸國後,尹顧問返回國防醫學院護理系講授公共衛生護理課程與擔任實習指導,全心投入教育領域,將其於學術與實務間跨域經驗,轉化為培育學生整合性思維的基石。隨後從軍中退伍,投身參與陽明醫學院(後為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的籌設與發展,致力於將「預防重於治療」的核心理念,深植於高等護理教育之中,推動公共衛生與臨床護理教育的結合。在教育實務中,她敏銳察覺到,眾多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在職護理人員,因傳統入學考試制度偏重學科測驗,難以與應屆畢業生競爭,進而喪失進修機會。為此,她主動倡議並成功推動創設「在職專班」,並與一般生考試分流辦理,開啟了兼顧實務經驗與學術能力的多元入學制度。這項制度創新,不僅提升在職護理人員再進修碩士學位的可及性,更全面提升學術與臨床間的知識轉譯與實務對接。尹顧問視此為「人才再造」的重要實踐,並以許多在職專班畢業生在社區護理行政領域的優異表現為榮,此教育創舉,有效彌補既有體制對進修管道的不足,為我國護理教育開創先河。 尹顧問獲借調至台灣省政府擔任委員,進一步進入政策推動層面,充分運用「position power」(職位所賦予的制度性影響力)推動多項護理教育發展的重要政策,其中尤以成功促成省立台中及台南護校升格為專科學校,並爭取經費為學校購置土地、改善校舍設施,確保升格標準之達成。這些基礎建設的強化,不僅提升護理教育品質,更為後續高等護理教育體系的穩健發展奠定堅實根基。隨著省政府精省,她轉任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主任,任職期間長達十年,在面對組織內部質疑聲浪及人事制度運作不公等挑戰時,她始終堅守改革初衷,積極推動公開透明的人才任用機制,致力營造「人人皆為榮總人」的團隊認同,重塑護理部的凝聚力。除此之外,更大力推動與建立專科護理師制度,明訂其職責範疇與執業內容,更爭取由護理部統籌管理專科護理師,堅持穿著護理制服,以強化其專業角色識別與臨床地位,避免被誤認為醫師助理。此舉不僅提升專科護理師的專業尊嚴,更為其在多元醫療團隊中奠定清晰而堅實的角色定位。 以職位為槓桿,護理專業的捍衛者 在其職涯中,多次直面性別不平等與職場結構性不公的挑戰。在當時的制度背景下,軍中上校強制退役年齡僅為45歲,明顯低於同階級男性的52歲,顯示制度性別歧視的存在。回歸醫療體系後,親身經歷女主管在績效獎金分配遭遇不公平對待,護理人員常遭受語言霸凌等現象,揭示護理專業在性別與階層結構中所承受的多重壓力。儘管身處不利環境,始終堅守「權力要自己爭取」的信念,並勇於運用position power,無論於三軍總醫院、臺北榮總擔任護理部主任期間,或日後出任監察委員,皆主動揭露並批判制度中對護理人員的不當對待與結構失衡,為基層護理人員爭取應有尊嚴,展現其捍衛專業與正義的堅定立場。同時,她也不斷呼籲護理的領導者應挺身而出,勇於為同仁發聲,不能因畏懼體制衝突或政治壓力而選擇沉默。她的行動不僅體現改革者的堅毅精神,更彰顯對性別平權與專業正義的深切關懷與實踐力。 以國際視野為鑑,制度改革的倡議實踐者 尹顧問曾擔任國際護理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ICN)理事及第二副理事長,並亦積極參與Sigma Theta Tau等國際護理專業組織,長期關注全球健康議題與護理發展趨勢。在國際交流歷程中,她觀察到如加拿大等國不僅提供開發中國家金援,更實質派遣護理專業人員至當地進行衛生教育與臨床指導,協助建構在地公共衛生與基層照護體系。基於此觀察,顧問倡議「送人不送錢」的援助策略,強調唯有透過知識與人力資源的實質移轉,才能有效促進開發中國家的自立發展與衛生能力建構。另針對當前我國護理職場面臨之困境,她直言其核心問題並非單一人力不足或制度技術缺口,而是護理專業長期缺乏被尊重、職場文化未臻健全、以及勞動環境條件惡劣等結構性問題所致,唯有從根本出發,系統性改善護理人員的工作條件、職業尊嚴與社會地位,方能吸引優秀人才進入並穩定留任,實現護理人力的永續發展。 訪談最後,尹顧問的學經歷與護理職涯完全體現不斷學習、跨域深造的歷程。由軍旅生涯經驗中汲取「預防重於治療」的核心理念,並將其貫穿於學術研究、教育改革和行政管理中。積極成立陽明醫學院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推動護校升格專科、建構專科護理師制度,及擔任監察委員時為護理權益奔走,無不彰顯其運用「position power」推動改革、為弱勢發聲的堅毅決心。以身作則,為護理專業的發展樹立典範,也為後人留下寶貴的啟示:真正的影響力,源於深厚的專業、堅定的信念,及勇於挑戰體制、爭取公平的行動力。 |
|||
![]() |
|||
|